English

邵根伙博士的“农”字情结

1999-02-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金振蓉 我有话说

北京农学院的第一位农学博士邵根伙,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本来他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稳稳的,但他说,就想试试博士创办企业行不行,1993年那年,他下海了。

如今5年过去了,只有36岁的邵博士,却办出了北京市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大北农集团。在公司里,近千名员工中的一多半是博士、硕士和学士,可他说,书读得多不一定办得好企业。从事经营管理,他说自己只是个“小学生”。

邵根伙是从农村走进浙江农大的,他爱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在他身上,你会发现那种永远的“农”字情结。直到今天,你仍然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作为农民儿子的本色。如果不是重要场合,你会发现坐在你对面的邵根伙穿的是地摊上能见到的几十元一条的裤子。然而,从公司创办第二年的1994年起,他就在全国10所农业高校设立了大北农奖学金,他说,他最能体会那些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要完成四年的学业是多么不容易,他要帮他们一把。今年,大北农准备举资千万元设立大北农奖学金,这一次,他的眼光更多地盯上了那些立志农业的优秀年轻人才。

从当初的两个人,两万元开始,在五年的时间里,发展到资产上亿元,在全国有6家分公司,12家下属企业的大北农集团。他说,个中的艰辛只有他能够体会。但他的目标又远远不止于此,他瞄准的是正大那样的国际大公司。

邵根伙属于思维活跃的人,对人、对事总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当初,他考博士时,正是社会上博士被人称为“傻博士”的时候,他却认为,别人都不愿读,并不说明社会不需要高层次人才,只是社会在转型时的一种暂时现象,果然,在他毕业之时,农业博士大受青睐。在选择毕业去处时,别人都不愿离开城市,他却主动选择了地处郊区的北京农学院,他说,搞农业的决不能离开农村。面对饲料行业的激烈竞争,他发表的看法是,正像前几年的彩电工业一样,初赛才刚刚开始,大北农的成功,只是赢得了复赛权,大浪淘沙,只有淘汰掉一批落后的企业,民族饲料工业才能健康发展。而参与竞争的资本就是人才,从北农大走出来的邵根伙博士,紧紧依靠北农大的人才、科技力量,占尽了近水楼台的优势,他说,他要凭借这支力量,在新的世纪来临之时,到国际市场上去搏一搏,办出一个自己的国际大公司来,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大北农人,显示出一股初生牛犊的朝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